Playlists

佛曲

佛曲

悟行法師法會全系列MP3

悟行法師法會全系列MP3

妙法蓮華經 淨界法師主講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開權顯實之略。是乃法華經一部之說意,天台宗之判釋也。權者方便,實者真實。開方便而顯真實,乃本經一部之主意。 成佛之經 妙法蓮華經功德利益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贊善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普賢!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應作是念:‘此人不久當詣道場,破諸魔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擊法鼓、吹法螺、雨法雨,當坐天人大眾中師子法座上。“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

靜老說的話 (淨空老法師極力推薦 淨宗同修需多聽聽)

靜老說的話【簡介】、【事跡略說】、【序】、【前言】 一、如何離苦得樂 , 二、一般觀念解行 , 三、念佛觀念解行 , 四、為何會輪迴 , 五、要出離六道須改習氣 , 六、要往生西方須念佛 , 七、要如何往生西方 , 八、西方極樂世界略說 , 九、前段結語、小偈語、勸勉信函 , 十、般若實相篇、般若淨土篇 對佛書請恭敬,勿隨意亂放。   要真心修行,才不會浪費時間或造業。   靜老已於西元二0一0年,七月十二日,上午五點十五分圓寂,享年九十又八歲。   靜老要回西方時開示:「依照這一本書的法意去落實,心不要忘記佛,亦持名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可相應諸佛菩薩,及我在暗中加持的力量。」                 末學李明雪謹記 南無阿彌陀佛!   《靜老說的話》,大家喜歡看的話請做參考             李明雪筆記 靜老簡介:   靜老因全名當中有個「靜」字,所以我跟家人都尊稱他為「靜老」。   靜老祖籍山東省,幼年時家境富裕,後因戰亂才隨軍隊來台定居。   在他出生及十三歲時,父親及母親即相繼辭世,後由三位叔叔扶養長大。他父母在世時都不是修行人,父親辭世後輪為鬼道,母親輪為越南人,但都因托靜老修行之福,現都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靜老民國二年出生,表相看似六十幾歲,曾任職專科老師退休,行步快穩,說話聲音宏亮,不愛名利供養。靜老從沒有去過任何道場或寺廟,沒看過任何經書,心清淨沒有妄念,心只有佛,及一句佛號念到底,不曾更改或加入任何方法(一門深入)。   靜老小時候,當時家鄉並沒有寺廟、佛法。有天在學校下課時(靜老當時六歲),他與一大群小孩正在休息室遊戲,當時不知道從那裡走過來一位和尚,出現在靜老跟前,笑笑的就把靜老抱到桌面上坐著,教他(靜老)雙手合掌,雙腳雙盤。之後和尚又走回小孩群中兩支手一邊各拉一個男同學,站立在他(靜老)身邊,一邊各站立一個,(當時同學站立在地上)。隨後和尚就跟靜老說了一句:「持名南無阿彌陀佛」,之後即哈哈大笑就不見了(因當時年紀小又想玩,根本不會去注意和尚是往那裡走)。回家之後曾問長輩:「什麼是持名南無阿彌陀佛?」,但長輩都聽不懂他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從此他(靜老)也就不再跟任何人提起這件事情,但從那時候起,靜老就開始自己默默持名南無阿彌陀佛。 靜老事跡略說:   一、靜老小時候曾跟幾位表哥及朋友到湖邊去玩水,因為當時他不會游泳,所以便手扶著一艘小船,在湖中戲水。後來表哥們告訴他,把手放開可以玩得更盡興,但當靜老手一松開,他就立刻往湖底沈,喝了好幾口湖水。此時,靜老忽然感覺到,他的背後出現了一支比他的背還要大,且毛絨絨的手掌,將他向上一托,於是靜老就回到岸邊的淺水處了。   二、靜老來台後,有很多可以當大官將領的機會,但靜老都一一推辭了。   三、靜老自從六歲時在學校遇到那位教他念佛的和尚,即一心不亂,入一相念佛三昧的層次。   四、靜老到目前為止,已經來人世間很多次,他這趟來世間的目的,並非是用公開身份講經說法的方式幫助眾生,而是默默的在暗中護佑眾生,讓眾生的苦難減至最輕,讓眾生可以過比較安定的日子,且他亦幫助眾生,信願行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序:   末學在民國七十八年開始接觸到佛法,期間雖然有在念佛,但亦曾雜修許多法門,一路跌跌撞撞。直到民國八十五年,承蒙佛、菩薩的恩惠,讓我遇到靜老,靜老視我為親人般並教導我走信願行念佛往生西方極  樂世界之路。但因我生性愚痴,罪業深重,至今凡夫心還是很重,但比起以前是有改善些了。   承蒙佛菩薩的恩惠,讓我遇到靜老,且教導我這麼好的教理與方法,我從民國九十一年開始,便把他老人家教導我的話(法)筆記起來,在我的心意經靜老同意之後,再出此書與大家共同分享。 (此書的所有內容,都請靜老鑒定過,且書名亦是靜老親自取的)   雖然我們現在所緣並非像正法時期那樣,可當佛身邊的弟子,但只要我們有照正確的教理及方法去調整心的品質,效果亦是相同的,即是佛弟子。   靜老的事跡原本想多敘述,讓大家多認識他。但靜老不愛名利,並一再吩咐要依法不依人。他老人家把原始的佛法,用最淺意的文字相講出來,是為了讓因忙碌沒空看書,或看經書亦難解其法意的末法眾生,也都能方便使用的文字法相。文字相雖淺,法意卻深亦穩當。希望有因緣接觸到此書的人,能用直心學習,並時常溫習與落實此書的法意,而不要以論法的心態來讀此書,如此才能「瞭解佛講的教理及方法去實修」,而一輩子皆落實念佛,直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末學李明雪謹記 南無阿彌陀佛   靜老說的話大家喜歡看的話請做參考 前言   佛法是「心」法,所以一切得從「心地」做起。「萬法唯心造」,自己要往六道路走,或要往西方極樂世界的路走,完全都取決在自己「心的品質」。我們凡夫因為八識(習氣的倉庫)存檔了很多深重的貪、瞋、痴、分別、我執、五欲六塵……等等妄想、執著的習氣種子,要是沒真修行,就會永遠留在六道轉圈圈,因為凡夫心在往六道走的這條路上走得很自然,很習慣又熟悉,所以每次來到人世間,雖然有離六道的機會,但因為沒修行或沒修成功,才會再次跟著自己的習氣往熟悉的原路走(隨業走)。等再輪到得人身,至少又要等個幾百年,要是下了三惡道,那種生活是很痛苦淒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這一條路,雖然我們凡夫很陌生,但只要我們有真正用佛經裡面的話來行,「一方面真信願行念佛,一方面改習氣」(一門深入),今生自然可換跑道(走嚮往生西方、成佛之路)。只要有真信願行持名南無阿彌陀佛,即是一切佛號、一切佛經、一切佛法的總持。   末法眾生因無福與佛同住世間共同生活,也很難有機會遇到真的善知識,沒有佛在身邊時時加持與教育,且自己又常以表相的文字意理為佛法,不知何為真修行,不知何為真改習氣,找不到解脫之路。佛早就知道末法眾生的根性及處境可憐,為了要救度末法眾生,所以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才特地合作,推廣簡易殊勝的「信願行念佛」法門。   凡夫因妄心攀緣攀習慣了,所以若能一門深入修淨土法門,讓心裡「攀」著佛號,就是最適合世間人走的路。雖然很多人都在念佛(走淨土法門),但卻有不少人,不得其門而入。而淨土法門是「在八萬四千法門以外,但又包含八萬四千法門」,是最簡易又有佛力幫助的最殊勝法門,不但不需老師教導(只要心裡有佛,佛號就是你最好的老師(無上師)),且不論士農工商,何時何地皆可念佛,一點都不會影響到工作與日常作息。不論身在何處,一輩子都要有往生西方的堅決心意,一輩子皆不要忘記佛,一輩子皆堅信念南無阿彌陀佛 (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即可增加福慧,能更平安順利,與家人、他人相處得更和諧,且今生與世間緣盡了,亦可不須再去輪為動物體或…等六道身體,而可往生西方,擁有與佛、菩薩相同的永無痛苦之體。

妙法蓮華經各品讀誦-個人自修

隨個人自修時間 每日或每星期 讀誦 一品 或一卷 或全集 保持讀誦相續不斷 文字般若就開顯自行功德力 文字般若:平常說,書本上的白紙黑字是文字。但是,按佛法說,不只於此,佛在世時,並未拿筆寫文章,只是「十方真教體,清淨在耳聞」,佛只是以語言表達真理。語言是一個音一個音,亦就是文字,所以,從語言表達真理,就是文字般若。剛才說「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畢竟空之真理,是絕一切戲論,是離文字相,是沒有文字。但是,佛若不用文字表達,我們又怎能明白呢?我們若不明白,又如何學習佛法,由凡而聖呢?中間沒有那條路,就過不去了,所以,「若無文字,凡聖永隔」,凡夫與聖人就永久不能連系了,所以,必須有文字。有人說譬喻,「以指指月,因指見月」,天邊的月亮在那裡呢,用手一指,就使人看見月亮,月亮並非手指,但因手指一指,就看到天邊的月亮。佛菩薩之無分別智慧所相應之真理,必須以語言文字去介紹一下,我們假藉語言文字的學習,從這裡開始,慢慢地就見到月亮,就見到真理。所以,文字般若,在凡夫來說,是特別重要的,我們必須由此開始學習。你不能說文字不是真理,你是不能捨棄它。禅宗說「不立文字」,是指最後境界說的。如果最初就把文字棄捨了,就不符合佛法本意的,是錯的。我們現在學習的金剛經,這一部是文字,所以,這一部經是文字般若。其次,我們不斷假藉文字去學習,若能通達佛法了,能認識佛法之真意了,而且是非常熟習,此時,就是即文字般若。

釋迦牟尼佛傳奇

生平事跡 釋迦牟尼佛的生卒年,未記載於佛教前四次結集的早期三藏中,歷來眾說紛紜,詳見後文傳統記載和考證研究章節。早期三藏中也未包括佛生平的專門記載,經藏中的佛經緣起部分,偶有些類似傳記性的敘述,而佛陀傳記原型以《譬喻經》形式收錄在《律藏》中;佛陀言行和教法是經律記錄的重心,佛陀本人的生活同教義的牽連性並不強,並未引起三藏結集者的重視。在佛教廣為流行後,佛教徒對佛陀的卓越人格逐漸發生興趣,《本生經》和部份《譬喻經》從《律藏》中輯出編入《雜藏》或《經藏》,而更詳盡的敘事文字遂在流行經典和變化多端的傳說中而有所闡述[16]。最早的佛陀生平傳記,是佛陀滅度六百年後馬鳴菩薩所著的《佛所行讚》(《佛本行經》),大乘佛教的佛陀傳記有《佛本行集經》、《普曜經》和《方廣大莊嚴經》。 2013年《美國國家地理》在尼泊爾藍毗尼新近考古發現約前550年的古蹟,認為釋迦佛的生活年代在公元前6世紀,出生年可能比人們認知的還要早[1]。 入胎 白象入胎 菩薩誕生 佛陀時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大國,有傳說稱剎帝利種姓的共同祖先是劫初時諸有情公選的大同意王(摩訶三末多王)[17],釋迦族屬剎帝利種姓,統治了東北部邊緣的一些城邦及聚落,這些小國以憍薩羅為宗主國[18],釋迦牟尼即出生於釋迦族統治的迦毗羅衛國[19]。釋迦牟尼的父親是劫比羅城淨飯王,他先後娶天示城[5]善悟王女兒「大幻化」和「幻化」為妻,釋迦牟尼為「大幻化夫人」(摩耶夫人)所生[20]。 根據《八十誦律》等記載,釋迦牟尼佛入胎時摩訶摩耶夫人做了四種夢: “ 一者、見六牙白象來處胎中。二者、見其自身飛騰虛空。三者、見上高山。四者、見多人眾頂禮圍繞。 ” 摩訶摩耶夫人將此事奏告淨飯王。淨飯王召集了些相師婆羅門,請他們解夢。他們回答:「王大夫人必當生男,具足三十二丈夫之相,莊嚴其身。若紹王位,當乘金輪,伏四天下。若出家修道,證法王位,名聞十方,作眾生父。」 誕生 主條目:佛誕 根據《八十誦律》、巴利文《中部·希有未曾有法經》和《長部·大本經》記載,摩耶夫人在其父王的蘭毘尼園無憂樹下,站立生下了釋迦牟尼[21]。《中阿含經·未曾有法經》和《長阿含經·大本經》有佛從母右脇出生的說法。 於此有一傳說故事,悉達多太子誕生後向四方行七步,環顧四週,說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指每位有情眾生皆有的第八識如來藏為最尊、獨一無二)(無量義)之偈句。 仙人阿私陀,在聽聞太子出生後,立即來到王宮。阿私陀以天眼通觀其未來,起初面露微笑,但一會兒,卻又顯出悲傷。在一旁圍觀的人都被他的怪異神情弄得不知所措[22]。他解釋說,他微笑是因為太子必定覺悟成佛;他悲傷是因為他自己不久於人世,往生無色界,如此他就無法由覺者過人的智慧中得益[23]。 早年生活 出家逾城 釋迦牟尼降生七日,母親摩耶夫人過世,升上忉利天,於是佛大放光明,祝福母親,而天龍八部皆奔來朝拜釋迦牟尼、緬懷摩耶夫人,故稱佛顯日。釋迦牟尼母親過世後,由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Mahāprajāpati Gautamī,也譯為「大愛道·瞿曇彌」)撫養成人[24],有說只稱「乳母」撫養未具姓名[25]。大乘佛教佛陀傳記說大愛道·瞿曇彌是佛陀的姨母[26]。 他從八歲開始,向毘奢婆蜜多羅學習文化,向羼提提婆學習武藝,從小在宮中過著舒適的生活。成年後,為他建了春、夏、冬三幢宮殿[27],《佛本行集經》等記載他有三位夫人[28],第一夫人是釋種女耶輸陀羅或瞿夷[29],並與她生有一子羅睺羅[30][31]。在差不多13年的幸福婚姻期間,他過著在一般人眼中看似舒適且豪華的生活。也正因為如此,他的感受與一般人也是不一樣的,對自己對世界會有更多更深的困惑與不安[32]。 出家成道 六年苦行 29歲那年是他一生的轉捩點,他的兒子羅睺羅在那年出生。他在外出巡遊時,恰遇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人稱四門之遊[32],經常在閻浮樹下沉思,但是不得離苦之道,於是在29歲時的某個月夜乘馬出家修道[33]。 為了尋求解脫,他遍訪名師,遇阿羅邏伽藍[32]。阿羅邏為數論派上師,日後的佛陀要求按照阿羅邏伽藍的教義和教規過梵行生活。這種教義主張通過一系列禪定功夫,達到無所有處定的禪定狀態(以色空識三者均無所有故名)。不久釋迦牟尼達到了阿羅邏所教導的一切,使後者大為嘆服,建議合作領導他的沙門團體。然而釋迦摩尼卻不滿足於這種學説而選擇退出[34]。仍未成道的他接著又跟隨鬱陀羅摩子(Udraka Ramaputra)修行,得到非想非非想處定(又譯作非有想非無想定)的禪定狀態。但是他認為這仍然不是解脫的境界,然而釋迦牟尼已經找不到老師[34]。 覺悟成佛 證道成佛 於是釋迦牟尼與五比丘在苦行林中修苦行6年[34],忍受飢餓痛苦[35]。在一次苦行中昏倒了,巧遇一位牧羊女給了羊乳喝才得救,從此意識到苦行無法達到解脫,修行是應採取中道。轉而前往菩提伽耶,坐於菩提樹下。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記載釋迦牟尼下定決心「且讓我剩下皮,且讓我剩下腱,且讓我剩下骨頭,且讓我的血肉乾枯。除非能證悟一切知智,否則我絕不從此座起身。」[36],依南傳大藏經記載,釋迦牟尼入四種禪,得三明,現觀四諦與十二緣起而成無上正等正覺[37]。 北傳佛教說,釋迦牟尼發願不成正覺,永不起身。直到了第七日中的第七夜,天正曉明,瞻望明星而悟道。悟得三明與四諦,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成為佛陀[38]。 傳播佛教 鹿野苑教化五比丘 佛陀悟道之後,在鹿野苑開始傳道,為憍陳如等五比丘宣說「四聖諦」,此為出家僧團的開端。後來波羅奈國長者之子耶舍,與其他四位友人,一同加入僧團,成為佛陀弟子,隨後城中其他豪族有五十人也加入,僧團在此擴張,也開始有了在家居士的護持,耶舍的父母,成為僧團第一位優婆塞、優婆夷。舍利弗、目犍連在聽到馬勝比丘說法後,率二百弟子加入僧團;隨後迦葉三兄弟率領一千名弟子加入,佛陀的千二百五十弟子常隨遊行,是佛陀僧團的骨幹,又稱常隨眾。 佛陀教團以此為中心,逐漸擴大教化。淨飯王聽到佛陀的消息,派遣侍者前往,邀請佛陀回國說法。釋迦族的貴族子弟,如富樓那尊者、阿難陀、提婆達多、難陀等人,紛紛加入僧團。此後說法住世四十五年,度化了許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大迦葉等[39]。他為了度化眾生,走遍印度各地,以摩揭陀、憍薩羅、拔沙三國為中心,曾在憍薩羅舍衛城的祇園精舍說法25年。 三轉法輪 阿含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在波羅奈國鹿野苑「轉法輪」說四聖諦,以示轉(初轉),教轉(二轉),證轉(三轉),三次宣說四聖諦,稱為三轉法輪[40][41][42]。 而大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在色究竟天先說《華嚴經》,但此了義之教甚難領會,所以佛陀漸次成熟不同根性的眾生的善根,使眾生入於佛乘。在《解深密經》中即說明佛在人間「初轉法輪」先從四聖諦(即苦集滅道)開始,說明眾生的流轉到煩惱的還滅;此系列最具代表性的經典為《阿含經》。「第二轉無相法輪」,藉由體解世間一切法皆空無自性,認知到煩惱生死和涅槃是不二的。因此在升起悲憫眾生的大慈悲心同時,有能力不住於涅槃,直至成佛以前不證入實際,能在無數阿僧祇的時間中利益眾生,使其入於無餘涅槃;此階段最具代表性的經典為《大品般若經》及《小品般若經》。有些眾生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對無自性再分別解釋,「第三轉善分別法輪」的《解深密經》、唯識方廣諸經、《如來藏經》、《妙法蓮華經》,以更顯了的方式說明般若經等開示的「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對「未種善根,未清淨障,未成熟相續,未多修勝解,未能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的眾生看來,這道理深而又密,所以必須以方便解釋一番,才能淺顯明了,能信能解,究竟了義。 般涅槃 佛陀般涅槃 八王分舍利 八十歲時[43],佛陀在毗舍離城坐雨安居[44],宣布將在三個月後般涅槃[45],偕弟子向西北行走,後食用鐵匠純陀(又譯准陀、真達、周那)奉獻的世間奇珍栴檀樹耳(Sukara-maddava)[46],重病發作(南傳記載為痢疾,北傳記載為背痛)[47]。釋迦牟尼口渴,讓阿難去給他打水喝。[48]釋迦牟尼佛喝完,同弟子們繼續向前走。走到拘尸那揭羅醯連尼耶跋提河的岸邊,佛告知弟子們將入涅槃,命阿難在兩棵娑羅樹中間鋪下臥具(《雜阿含經》記載為「繩床」),頭部向北,佛陀躺下,向右側偃臥,左足置右足上,弟子們都守候在身邊,聆聽佛陀的最後教誨。夜裡須跋陀羅(Subhadra)去求佛開示,成為佛陀的最後弟子,並在佛陀圓寂之前先行早一步圓寂,佛陀最後於拘尸那揭羅城附近的娑羅雙樹下圓寂[49]。火化後的舍利由摩揭陀國王阿闍世和釋迦族等八王帶回建塔(即舍利塔)供養。 弟子 佛陀在世說法時,有著名的十大弟子,他們是:摩訶迦葉(頭陀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波離(持律第一)、迦旃延(議論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比丘尼眾中的佼佼者,則有大愛道比丘尼、蓮花色比丘尼、差摩比丘尼等。 身後事跡 在佛涅槃後的坐雨安居,摩訶迦葉率五百大阿羅漢,在王舍城外集會合誦經典;由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由多聞第一的阿難陀誦出經藏。經過大眾的認可,這是佛教的第一次結集。此後弟子們陸續彙集、整理佛陀一生的言傳身教,又通過多次結集,形成經、律、論「三藏」。佛教在印度孔雀帝國阿育王時代傳遍印度全境並對外傳播至斯里蘭卡、金地等地。 關於釋迦牟尼佛基本的教義,後世有許多不同的見解,但是無論是大乘佛教、部派佛教都同意保存在《阿含經》中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分法等,是釋迦牟尼最初的教義。 公元十二世紀後佛教在印度本土絕跡,隨著現代佛法傳播範圍的日益擴大,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紀念日 南傳佛教訂定的佛誕與涅槃日為同一日(衛塞節),在新曆五月的滿月,一般即農曆四月十五日。 漢傳佛教地區,一般將佛誕日定在農曆四月初八,將佛出家日訂為二月初八,佛成道日訂為十二月初八,佛滅日(佛涅槃日)則為二月十五。日本與朝鮮半島的佛誕節可說源於中國佛教,一般基本上沿用了四月初八的說法。 漢傳佛教稱四月十五日為「佛顯日」或「佛吉祥日」,認為佛在出生七日時,顯示種種祥瑞,而天龍八部紛紛奔來聚會供佛[50],屬於佛誕的餘緒,通常與佛誕合併慶祝,而不獨立慶祝。 正月初一是釋迦牟尼佛降伏天魔的日子,華北相傳,有一年大千世界大亂,釋迦牟尼佛為了人世間的和平,除夕夜升上第六天,在一日一夜之間克服第六天魔王,並將法輪傳承給彌勒佛。事實上此日原本是原始佛教信徒紀念釋迦牟尼佛在波斯匿王宮殿中辯論,降伏六師外道的日子,後人將外道神化為天魔。 朝鮮半島地區的燃燈會,在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前的周末,用以慶祝釋加牟尼的誕辰。

佛教因果故事系列

佛教因果故事系列

淨土聖賢錄

淨土聖賢錄

聖嚴法師 正信的佛教有聲書

佛教在歷經二千多年的傳播後,其根本精神在流布期間,摻雜諸多異質的成分,而有了曲解及湮沒。為了導正信念,究竟佛法的基本認知,書中列舉了七十項淺顯而實際重要的問題,讓人們真正了解佛教,一窺真貌。做為世界性的一大宗教和思想體系,佛教可說是非常特殊的。既是徹底的無神論,又絕對不同於唯物論。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這不但是佛教最迷人的地方,卻也是最容易造成誤解之處。書中提出七十個現代知識分子在佛教信仰及佛學理論上,常常遇到或想到的問題,看似淺顯,卻都是實際而且重要的,例如:佛陀是創世主嗎?宇宙和生命從哪裡來的?佛教相信輪迴、超度嗎?因果定律的正確性?信佛一定要出家嗎?信仰佛教必須吃素嗎?教徒可以離婚嗎?佛教反對節育嗎?佛教是重男輕女的嗎? 聖嚴法師以實修實證的素養,紮實的學術背景,透過簡單而易懂的文字,幫助讀者輕鬆進入佛陀的世界,一窺佛教的堂奧。

淨土宗 善導大師思想法語 淨燦法師宣講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凈土的見證 有聲書

凈土的見證 有聲書

聖嚴法師-大法鼓 0001~0200

師父曾告訴我們如何時時刻刻觀察我們自己的內心,然後用智慧了解情緒的生滅,並當機立斷去除我們的惱熱。除此之外,是否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更增進我們的自我成長呢?

聖嚴法師-大法鼓 0201~0400

聖嚴法師-大法鼓 0201~0400

聖嚴法師-大法鼓 0401~0600

聖嚴法師-大法鼓 0401~0600

聖嚴法師-大法鼓 0601~0800

聖嚴法師-大法鼓 0601~0800

聖嚴法師-大法鼓 0801~1000

聖嚴法師-大法鼓 0801~1000

聖嚴法師-大法鼓 1001~1200

聖嚴法師-大法鼓 1001~1200

聖嚴法師-大法鼓 1201~1247

八關齋戒釋要精華 天因法師

八關齋戒釋要精華 天因法師

因果與輪迴系列 大安法師微開示

因果與輪迴系列 大安法師微開示

黃柏霖警官講故事

黃柏霖警官講故事

淨空老法師佛學答問精選

淨空老法師佛學答問精選

紀曉嵐講因果故事

紀曉嵐講因果故事

《欲海回狂》勸戒邪淫系列

《欲海回狂》勸戒邪淫系列

行善避瘟疫故事動畫片

行善避瘟疫故事動畫片

因果故事選錄

因果故事選錄

壽康寶鑑

壽康寶鑑

淨土聖賢錄故事集

淨土聖賢錄故事集